服务热线:0371-67781611 欢迎访问“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官方网站!
企业园地

信息化时代高校实验室建设策略

发布时间:2023-05-25 08:48:23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体系建设,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1],是我国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所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治理,特别是实验室的安全治理,是实现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实验室安全需要在过去多年强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努力实现两个转变:(1)“安全管理”到“安全治理”的转变,即从开始的自然运行无主管理,到事故后的多部门强制管理、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再到目前由主管部门牵头推动自上而下的全面有效的管理,最终转变到人人关注、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效治理的状态;(2)从“要我安全”到“我要(能、会)安全”的转变[2],即从开始的要我安全、被动执行甚至抵触状态,转变成实验室一线师生主动安全、能够安全的状态,形成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实现自我管控的运行机制。


1、实验室安全治理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近些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和困境,需认真分析原因并不断提升应对之策。
1.1 各级各类安全检查不少,但彻底整改、持续整改仍然存在问题
自2015年开始,教育部高教司要求各高校每年自查上报、科技司组织专家入校现场检查,各地教育部门也是年年抽查,高校自身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巡查,查后都要求各单位针对问题及时整改,但一直存在整改不到位、不彻底情况,持续整改难以落实。深究原因,还是师生对实验室安全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面对检查被动应付多,主动性不够;再就是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一般都是能少则少,认为只要不出问题就是安全;同时或多或少也存在有的检查中要求整改标准不高、回头看不及时,责任追究不到位等情况。
1.2 实验室安全培训普遍重视,但整体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教育培训是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养、提升安全技能和推进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全国范围、各个地方及高校内部,每年都有各类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培训班、讲座、报告,已收到较好效果,但整体看收效参差不齐。认真分析不难看出,除了部分实验室管理者,参与培训的面远远不够,即全员性严重不足,更难做到全覆盖,特别是处在一线的教师、研究生较少。当然从另一个方面看,教育培训的内容不全面、形式、方法较单一,针对性不够强,特别是学校,应该坚持“安全教育”进课堂、进头脑,把安全素养、安全能力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融入学生血液,使学生敬畏规则、敬畏生命、关注健康、关注安全。
1.3 实验室安全已被广泛关注,但各类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伴随高校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校学生人数爆满、科研体量大增,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凸显;因事故特别一些重大事故的发生,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对此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安全,但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现状未能彻底改变。仔细研究有几点不容忽视:(1)存在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的现象,导致安全投入不到位,涉及安全唯恐避之不及,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2)整体表现“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即学校层面较重视,学院层面能够配合学校,但基层师生对安全重视不够,认为实验室是从事科研的场所,本就充满各种未知的风险,出现安全问题在所难免[3-4];(3)师生安全意识、安全能力不强,安全评估和应急预案不到位,也是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仍处于依赖行政监管的阶段,安全的治理体系尚未形成或存在较大缺失:(1)实验室安全参与主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自主管理的机制体制没形成;(2)师生安全实践的基础薄弱、安全习惯不好、事故处置能力不足,师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进行持续整改的意愿不强等是导致安全困境的主要原因;(3)全员参与的程度不足,深度不够[5],人人讲安全、懂安全、要安全、会安全的氛围仍未建立,需要不懈努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

2、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是大学整体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就是构建起运行顺畅、安全有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有关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提升实验室人员和广大师生实验安全能力、防护能力,保障实验室科学规范、安全有序运行。一般来说,安全治理体系应包含完善的组织体系、健全的制度体系、科学的评价评估体系、有效的运行体系和有力的保障体系等,其中组织体系是主体,制度体系是依据,评价评估体系是标准,运行体系是路径,保障体系是基础。他们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相互制约又互为前提。
2.1 完善的组织体系
构建完善稳定的组织体系,是实现高效治理的首要问题。因实验室安全涉及部门多,学科交叉多,相关环节和内容多,所以建立一个上下顺畅、左右协调、分工合作和广泛参与的组织体系架构,需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普遍建立了“校、院、实验室”三级组织体系,从运转的现实效果看,其作为组织体系的主体架构没有问题,但在运行中易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共同指向体系的第三级—基层实验室,因为师生安全意识淡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安全负责人的责任心不强,是治理体系建设中需要加强的一个环节;同时学生作为实验主体,是实验室长时间的“驻足者”,理应积极参与安全的自主管理,特别需要吸纳学生组织参与实验室的安全督查。鉴于此,我们在实践中不仅成立了校级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常务副组长,相关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院级工作小组(由书记、院长为组长,主管副院长为常务副组长,相关院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和各科研团队负责人为成员)和实验室安全小组(实验室或团队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安全负责人和当日值班师生为成员)的三级组织,还成立学校实验室安全督导专家组,并成立学生协查组作为校内监督的自治组织,加上外部的教育、公安和环保相关行政部门等第三方的监督检查,共同指向“实验室”,最终使实验室走向自我规范、自主管理的机制上来,实现其自治善治,从而进一步完善并形成稳定、高效的组织体系(见图1所示)。

图片

2.2 健全的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即规矩,所以实验室安全治理制度体系是实验室安全治理等全部活动的遵循依据,也是实验室安全治理的灵魂,由于学科、专业有差别,对安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校、学院和实验室虽然目标一致,但站位不同,所以制度体系建设中各级组织的侧重点肯定不同,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管用有效的各级各类制度,具体讲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及主管行政部门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前提下,学校层面主要应侧重指导、引领、要求和监管,如规定和意见等,院系层面主要侧重于管理、督察、贯彻和落实的实施细则等,实验室层面更多是操作和执行,如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等。当然各级各类制度又是相互照应,互为补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建章立制,做到有章可循仅仅是第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关键在于制度落实要到位,唯此才能发挥制度作用和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制度宣传,使制度不仅成文成册和上墙,更要入脑入心,使师生给予足够的重视[6],并通过考核督查,使各级规章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使安全行为成为师生的习惯和自觉。实践中,我们及时制定了《郑大实验室工作规程》、《郑大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两个总纲,专门开会传达学习,再以此为据,完善各级各类制度,如新近出台《实验室安全环保奖惩管理办法》、《实验室项目安全评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院系和实验室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2.3 有效的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是实验室安全治理的实现路径,是治理体系顺畅、高效运转的关键。
运行体系亦即运行的机制体制,首先应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管理体系,属基础支撑体系,是上一级组织部门根据管理目标,通过资源调配、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等,帮助下一级的组织确定计划、优化方案,部署任务,贯彻落实,及时完成目标任务的基本运行体系;其次是专业的运行体系,即按专业要求,遵循专业操作规程推进体系运行,要突出专业的事情应由专业的人来做,即从安全考核、安全评估、安全检查,到安全演练、事故处理等,都需要懂安全、会安全的专业岗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专家督导队伍来推动,否则难以保证安全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同时强调专业的人一定要按专业的要求做专业的事,因为实验室安全事故的86%以上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所以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和广大师生树立安全意识的自觉,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自觉执行各种安全制度规范,主动防范和化解各种安全风险,形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自我管控的安全运行机制,才是根本和关键。
实践中,郑州大学一方面通过正常的组织体系,由实验室管理中心牵头,各学院密切配合,实验室师生积极参与,每年坚持开展“三月安全检查月、六月安全生产月、九月安全宣传月”等系列活动,年底总结验收和表彰,从正面推动营造安全氛围,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安全督导专家,从侧面按“一月一检查、一季一通报、一期一总结”的做法,常态化推进实验室安全督导工作;第三是强化实验室师生自我管控机制,各学院学生自查组织要“一周一查”,加强院内监督;严格各实验室师生值日值班制度,加强自我管理,再加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体制,落实“群防群治”的实验室安全运行体系(见图1)。
2.4 科学的评价评估体系
任何治理的目标都是要实现有效的治理即“善治”,善治是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而评价评估体系一般应具有检验、评价、导引、规范和推动的功能,是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治理中,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实现了评价评估的功能,很好地规范和引导了实验室的安全建设。该项目表从2017版的367条到2019版的151(现153)条,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从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组织体系到明晰责任体系,从培训教育、安全防护到安全检查,从实验场所、安全设施到各类安全的要求、规范和评价,比较客观、有效地解决了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推动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发展;实践中,教育部组织的检查、郑州大学自己组织的督导检查,都是依据这个项目检查表内容,进行安全评估和检查,落实实验室安全的闭环管理(如图2所示)。

图片

2.5 有力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实验室安全治理各种体系科学建立、有效运行与深入推进的环境与条件,起着统筹和支撑作用。除了组织、制度和技术等保障外,还应特别需要强化安全投入、政治思想文化和落实责任机制等基础保障。
2.5.1 强化安全投入保障
安全投入保障是安全治理的基础,实验室安全没有充分的投入,就难保真正的安全。高校目前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安全”的现象,往往“口头重视、行动小视、隐患漠视”[7],导致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安全投入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投入都要到位:第一是人,安全管理机构要健全,安全管理人员要配备到位,实验室技术队伍要充足;第二是经费投入要到位,学校、学院和实验室三级经费投入都要充裕,科研项目,也要在经费预算中充分考虑项目安全的所需费用;第三是安全设施要到位,既包括公共的消防设施、通风环保设施、空气净化、烟雾报警、防雷防爆等设施,也包括洗眼器、护目镜、防护手套、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设施,应尽量配备到位;第四是技防体系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到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8],预防工作坚持“人防为主,物防为基,技防为辅”,其中技防的作用不容小视,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可为实验室安全防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既可通过规范工作流程,约束人的不规范行为,又可自动采集数据并动态分析,实时监测报警,实现精准施策和有效防控[9],还可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让数据跑路,并实现人的轨迹溯源、设备的状态可视,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2.5.2 加强政治思想文化保障
在实验室治理的体系中,人是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观念影响、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据统计,造成实验室事故的各种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占到86%以上[10],所以,政治思想文化保障是实验室安全治理的关键所在。加强政治思想文化保障,一要提高师生政治站位,特别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安全、真正安全事关发展大局,努力做到安全至上、关注健康、敬畏生命,并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要求教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努力培养学生规范、安全、环保意识等综合的科研素养,关注实验室、生产和社会安全,牢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也是实验思政的要求和体现;二要通过实验室安全的主题宣教、知识的讲授、技能培养和应急演练等活动[11],形成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使广大师生真正唤起安全意识的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提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见图3所示)。

图片

2.5.3 落实责任机制保障
责任机制保障是安全治理的动力所在,落实责任机制应包括责任划分与落实、责任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首先,实验室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工作的内容多、环节多,所以必须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明晰、无缝衔接”的原则[12-13],建立“校、院、实验室”三级责任体系,明晰职责定位,并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或承诺书);其次,根据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落实考核机制,着重强调依据“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落实学校、学院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根据“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根据“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落实学院的主体责任、主管责任和实验室的具体责任、师生的直接责任;强调“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各负其责,失职追责”,要求教师对实验室负责人、学生对导师做出承诺,层层压实责任,从而保障实验室安全;第三,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依照责任落实考核结果,年底对表现突出、贡献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于表现差、出现问题的单位进行相应的惩罚,对发生事故要严格责任追究,实行一票否决(见图1、图3所示)。

3、结语
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新发展阶段,从强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较好地解决安全难题,应是大势所趋,但需要坚持几点:(1)强化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行得通、真管用,并持续改进;(2)强化师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好自我管控机制是基本要求;(3)突出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关爱生命,关注健康与环保;(4)强调全面性,突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可溯源;(5)体现共建共治原则,构建安全文化,实现群防群控,建立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的长效机制。

*《高校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作者:郑州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  实验室管理中心 (马国杰  李仕玉  郭依舒  王志武  侯建华)